掌握全球布局謀略與數位經濟變革

開啟企業經營下一個成長曲線

近年來,台商在跨國經營與數位經濟等議題上,面臨很大的挑戰,國貿學苑精心籌劃的「第五屆將帥班」第六、七堂課模組,以「跨國文化融合」與「數位經濟趨勢」為主題,替台商在新局勢中,找出國際化與智慧化的經營策略。

撰文/劉麗惠 圖片提供/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

將帥班的專業講師針對變動劇烈的全球經貿情勢開講,為多變的未來找到最佳應變方式。

美中貿易戰之外,英國無協議脫歐、歐美貿易紛爭、韓日貿易戰、貨幣戰爭等「灰天鵝」持續襲來,對全球經貿與產業帶來衝突,台商全球經營布局面臨劇烈挑戰;同時,台商也正面臨數位科技帶來的劇烈變革。面對多重變局,台商除應觀察全球局勢調整企業策略布局思維與腳步,更應善用前沿科技,在數位新局中,推動數位轉型、建立新競爭力。

於此之際,「第五屆將帥班」第六堂課程模組「跨國文化融合」與第七堂課程模組「數位經濟趨勢」,由8位重量級講師,就國際化與數位化帶來精彩演講,恰可為台商帶來企業經營的國際視野,以及數位轉型的新觀念,引領企業在下一階段經貿挑戰中,開啟無限的可能性。

數位浪潮下,企業如何用大數據做行銷?

台灣麥肯廣告集團執行長 張志浩

在數位浪潮下,張志浩提到企業數位轉型3個關鍵重點。第一:數位化是由上而下(Top to Down),一路往下推動。現在數位化不是傳播行銷工具,而是一場商業模式的翻轉,企業必須進行全面性資源整合,必須從企業領導者開始轉變。所以將帥班學員的數位經濟變革課程非常重要。第二:這是個H to H(Human to Human)的行銷時代。在數位時代,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企業必須掌握數位行銷的重要性,才能贏得人(消費者)的心。而透過網路科技觸及人心,是一大關鍵。現在所有的網路平台都在標籤、分析民眾的數位行為,企業廣告策略已走向程式化購買,進行數位行銷,才能找到對的人銷售。第三:聊天機器人(ChatBot)與辨識科技無所不在。從餐廳、電信、銀行到各行各業,都已經開始利用電腦程式的ChatBot與客戶進行互動、回應。就算是中小型企業也可透過Line、Facebook導入ChatBot。

另外,到處是辨識系統,已徹底顛覆人們的生活,如中國大陸的人臉辨識,幾乎落實在生活各層面,這意味著企業必須懂得透過辨識科技,進行數位行銷,才能迎接數位科技帶來的翻轉與挑戰。

高階談判兵法與謀略

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劉必榮

提及高階談判,劉必榮強調3個重點。第一:愈高階的談判,愈要掌握國際情勢。「精進談判能力,不能只是學談判技巧,還要跟國際情勢連動。」劉必榮以台商與越南談判為例指出,越南人談判有3個「慢」,第一個是來自民族性的「散漫」;第二是曾經為法國人統治而有的「浪漫」;第三是國際政經情勢有利於越南而衍生的「傲慢」。過往第三個「慢」並不存在,但近年全球企業投資聚焦越南,國際新情勢使越南的談判多了傲慢性格,台商必須掌握,才能達成有利於自己的談判。 又或者以印尼為例,印尼與日本的關係非常好,但是印尼首都雅加達的高鐵建設案,卻由中國大陸取得,會有這樣的狀況,與談判有關。此外,目前中國與日本都在搶泰國的高鐵建設案,後來泰國給中國大陸一條高鐵,給日本一條高鐵,擺平兩大國都搶案的狀況。這些都說明,談判與國際情勢有關。

第二:以「西學為體、中學為用」。傳統上,西方的東西不中國,中國的東西沒架構,所以如何結合西方與中國的優勢,一直是一門學問,談判上亦然。劉必榮建議台商應以「西學為體、中學為用」,結合東西方文化於談判中,也就是以西方正統理論為骨頭,作為談判的建構,然後以東方的傳統兵學,做為談判的血肉。

第三:談判不只對外,還有對內的談判,而且不管內、外談判,都是本。就對內談判來看,很多人以為工作只是做事,但做人更重要。尤其內部談判,重點在於做人,更高深來講就是領導謀略,要注意的是,領導「科技怪咖」與一般基層員工,使用的謀略絕對不一樣,此外,領導統御不同數十年如一日,必須與時俱進。

捷安特的世界:關鍵決策

前巨大集團執行長/自車新文化基金會會長 羅祥安

以捷安特品牌的全球布局與推廣而言,羅祥安談到3個重點。第一:從製造、銷售到服務的一條龍品牌經營。巨大機械早年以製造代工起家,一直到1981年基於國內消費者需求,成立捷安特開始推自有品牌,後來又成立女性自行車品牌Liv;近年來又跨足旅遊、自行車租借等行業,因為跨足的領域愈來愈多,許多地方須一再調整與改進。羅祥安建議,經營者不用躁進,而是要抱持每天改進一點的思維,把企業品牌與經營體質調整到最好。

第二:品牌的關鍵決策「行銷」。「決定做自有品牌後,捷安特找廣告公司做行銷,30秒電視廣告要10萬元。」羅祥安回憶,當時董事長劉金標要在廣告中談自行車的製造、材料,我又說要談設計,廣告公司負責人就笑著說,你們講的都很重要,但短短30秒,不可能給這麼多,最後只給了一個概念:「太空梭時代的自行車:捷安特。」30秒廣告就結束了。當時這品牌行銷案,給捷安特經營品牌,上了震撼的一堂課。

第三:全球布局戰略思維。捷安特一開始只在台灣做品牌,後來邁向全球,如今在全球有8個製造基地,最高階的產品在台灣製造,歐洲與中國大陸也有製造據點,依據市場屬性調整生產的產品類型;在銷售端,捷安特在全世界有14個銷售據點,全部採自營模式,才能維護服務品質,製造與銷售據點的完美結合,讓捷安特產品順利銷售到全球84個國家。 「常常有人問,捷安特為什麼這麼成功,其實不是成功,只是沒有被打死。」羅祥安強調,在經營品牌與全球銷售過程,有很多挑戰與難關,度過了才能活下來。以國際化布局為例,捷安特過去到荷蘭、法國、日本成立分公司,沒有人可以派駐,因此要就地取「才」,聘用當地人,如此深耕來慢慢建立捷安特全球性品牌。

企業致勝與企業文化

前中國惠普總裁/創客導師 程天縱

談起企業致勝關鍵,程天縱從30歲在惠普台灣擔任業務經理開始談起,一直到後來成為前中國惠普總裁、德州儀器(TI)亞太區總裁、富士康集團副總裁,再到退休成為創客導師,協助新創公司創業。

在他30多年具豐富歷練的職場人生中,他認為有3個關鍵,值得作為台商殷鑑。第一:不管是哪一個行業,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本質,不會改變。每一個企業都應該要有個使命,再依照此願景進行。至於如何進行策略規劃,程天縱表示,自己33歲就自創一家顧問公司,直到40幾歲才在美國念MBA,建議企業在做策略規劃時,一定要從實務面來進行。

第二:企業必須不斷重生。程天縱又說,企業與人一樣都有生老病死,因此企業要建立重生的能力,跟著時代、科技與環境改變,才不會走向死亡。尤其企業的存亡與生物學一樣,長得愈大滅絕愈快,就如當年王安電腦與諾基亞手機,說滅亡就滅亡。 現在許多還活著的百年企業或經營已經數十年的公司,他們能忘掉過去的成功,擁有重生的能力,所以其經營模式與服務都與過去大不相同。例如,原本做軟硬體的IBM,現在做的是顧問公司,他的競爭對手不是IT公司,而是企業策略顧問公司。

第三:企業要擁有重生能力,必須具備三大要素:即有策略、有管理,以及有價值觀與策略文化。這3個元素在企業生命週期的出場順序不一樣,初創時第一個登場是「策略」;活下來後開始成長茁壯,接著「管理」要登場;等公司大到國際化,員工來自不同種族、不同文化,這時候「企業價值觀與文化」就要登場,讓不一樣的人可以朝同一個方向前進。

財報與孫子兵法

台灣大學會計系教授 劉順仁

劉順仁從孫子兵法的角度看財報與企業經營,給予學員很多真知灼見。第一:領導人必須「氣大識深」。所謂「氣大」意味領導人不能只是一個專才,必須是跨越不同領域的「通才」,就像英文的「General」(將軍)指得是通才,如國防部長不能只會帶陸軍或空軍;「識深」指的是看事情要夠深入,人家看到短期你看到長期、人家看到有形你看到無形、人家看到直接你看到間接。

第二:培養「氣大識深」必須在3個層面做努力。首先是培養文化,這是較難的部分,其次是策略與績效,屬於實際層面,較容易掌握,也就是執行策略後,要化為財報中的績效。劉順仁以華碩創辦人施崇棠只給華碩打70分的事件為例指出,經營者常以為自己的策略正確,最後卻未達成績效,原來問題不在於策略,而是企業文化影響下導致錯誤發生,如企業山頭主義林立。

第三:人才是企業存亡的關鍵。然而「人心」很難看到,建議企業可以從孫子兵法,「舉一反三」來思考企業經營策略。如孫子兵法使計篇談到:「兵者,國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。」把兵改成人才,談的是企業存亡之事,長期而言,沒有人才會慢慢走向死亡。

Al時代的流通新思維

前全聯實業總裁/重仁塾塾長 徐重仁

「走舊路,到不了新地方。」台灣流通教父徐重仁2019年8月2日才出版新書,在書出版前,徐重仁就以其30多年的經驗,為將帥班學員用故事化的方式,論述企業如何一再用新經營思維,創新服務與商品。其中有2個例子與1個服務思維,是很好的案例。

第一:iBon的命名。7-ELEVEN推出iBon時,統一企業開會想要怎麼為這台機器命名。「當時大家想了很多專業的名字,我都記不起來,」徐重仁說,重點是要好記,當時有iPod、iPad,於是突發奇想提出ibon。「他們問:為什麼用bon,」徐重仁很簡單的解釋,就爆炸啦!消費者很容易記住,結果果然很成功,ibon大家講起來耳熟能詳,自己變成一個品牌。

第二:全聯經濟美學廣告。「阿公、阿嬤來的全聯,也可以很新潮。」徐重仁說,過去全聯予人一種老人家購物之處的印象,為吸引年輕族群,與年輕人對話,推出充滿文青風味的廣告,文演化論發現,強者不但生存能力低,還比較會面臨絕種的命運,因此能生存下來的生物往往不是強者,而是可以適應變化的試應者。因為強者對抗環境,弱者適應環境,正所謂「順天者昌、逆天者亡」,就與今日的企業經營理論相同,企把原本全聯的實惠定位融入時尚宣言,藉此達到擴大消費年齡層的目標。

徐重仁認為,A時代之下,領導者必須具備創新而流通的經營思維,並隨著顧客需求,找出全新商業模式或服務。

第三:跟著客戶需求走。很多事情如果按照舊方式做,不一定會成功,而且要接受很多事情是可以改變的,只是要按照什麼樣的方式改變。徐重仁最後說,改變很重要的關鍵是:從顧客的需求出發,思考著如何打動顧客的心,找出新的商業模式或服務。

逆商業時代的創新思維模式

解釋什麼是C2B與隨經濟的「逆商業時代」,盧希鵬一開始從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理念談起,為大家帶來創新思維模式,其中有三大關鍵,不容忽視。

第一:「適者生存」非「強者生存」。達爾文演化論發現,強者不但生存能力低,還比較會面臨絕種的命運,因此能生存下來的生物往往不是強者,而是可以適應變化的試應者。因為強者對抗環境,弱者適應環境,正所謂「順天者昌、逆天者亡」,就與今日的企業經營理論相同,企業必須適應數位科技帶來的逆商業時代,以創新思維因應變革。

第二:核心競爭力恐成為轉型障礙。盧希鵬說,1991年出現核心能力這個企業經營理論,認為經營企業必須建立核心競爭力,才能擁有生存能力,如今這樣想法已經受到質疑,因為大家發現,很多企業過往建立的核心能力,成為許多企業轉型僵化的原因,過去企業核心能力愈強,轉型僵化的反彈力道就愈大。例如,過去在大量生產製造能力愈強的台灣企業,今天要轉型為軟體服務平台公司,困難度就愈高。

第三:想像出美好的2025年。當媒體都在報導一個新的技術與商業模式有多好時,就是該產業要沒落之際;一個大家都拍手叫好的產業,而競爭者蜂擁而入,該產業將會無利可圖,然而很多人都想踩在大家已經知道的路上前進。盧希鵬認為,要跳脫眾人所想,企業應該後天來看明天與今天的策略,從現在這個時間點來說,就是從2025年來看2020年應該做什麼,如此才能避開殘酷的2020年,也才有機會開創美好的2025年。「然而,2020年都很難預測,2025年又要如何預測?」盧希鵬強調,2025年無法預測,必須想像出來,但也不是胡思亂想,而是要找出通往2025年的軌道,這個軌道的邏輯正是有77個模型的「隨經濟」,可為企業釐清未來的想像世界與型態。

數位經濟浪潮下的學習反思

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

針對學習與反思,洪蘭從許多經典名著與神經學研究中,提到很多以身心靈進行學習反思的關鍵思維。「大腦與身心靈的關係密切。」洪蘭開場先以《笛卡兒的錯誤》一書強調,人的心會影響身體,所以心態改變就會有不同的生命經驗。接著又以丹麥哲學家齊克果所言強調:生命只有走過才能夠了解,往前看才活得下去,追究的當下就等於浪費現在的生命。

談到企業經營,洪蘭引述猶太教的《塔木德經》指出,「成功沒有捷徑,卻有很多條路供你選擇。」企業經營同樣一直在做抉擇,每個選擇都不會是捷徑,但是條條道路都可以通羅馬,呼籲企業應該謹慎做好每一步的選擇,走出企業的康莊大道。

另外,形塑我們的不是經驗,是回應經驗的方式。不管是個人或企業經營,都要謹慎回應經驗。如果有不好的經驗,一直用不好的方式回應,就會變成跨不過的山。一定要改掉不好的回應方式,正面回應,就可以走向好的方向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