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發整合 驅策萬千自動化精銳

台灣氣立 工業4.0最強技術後盾

空氣能做什麼?從洋芋片、手機到汽車等大小事物,它們的自動化生產過程都需要氣動技術。「台灣氣立」鑽研氣動技術長達32年,不斷深化研發能量及拓展垂直整合,並朝智慧節能方向邁進,其高精度、高穩定的技術特質,讓它成為許多大廠生產線自動化與工業4.0建置的幕後推手。

撰文/林丞閎 攝影/翁挺耀 圖片提供/台灣氣立

自動化大家都聽過,但對堪稱是工業自動化肌肉的「氣動」技術,可能就相對陌生了。走入氣立泰山廠,產線上一排排精密的零組件,在氣體的推進之間協作,以精密且分毫不差的動態美感,完成抓取、旋轉、嵌合等複雜動作。這些動作的組成與其相關產品,是自動化生產的基礎,也是氣立自豪的技術展現。

專攻各式氣動元件生產的「台灣氣立CHELIC」,從一家自新莊發跡的小工廠,變成台灣自動化產業雄踞一方的代表。董事長游平政以研發為本的經營策略,不僅讓氣立掌握自動化高階技術,其精密、穩定性高的空氣壓及電控自動化零組件,以及近年針對節能、工業4.0所研發的智慧製造相關產品,更讓它成為國內外知名大廠之自動化設備產線的堅實後盾。

小工廠起家 靠鑽研技術站穩業界

以研發為企業核心的台灣氣立,要成為客戶在智慧製造時代的推力。

「這30多年來遭遇了很多挑戰」,游平政談及台灣氣立創立32年來的感受,和緩平穩的語氣下有著深厚的踏實感,像水牛前進的步伐,無聲,卻有重重的生命力道。台灣氣立成立於1986年,原本在光寶擔任自動化設備工程師的游平政,看到當時氣動產品的利基,便毅然投入資金創業。

在那個台幣不斷升值的年代裡,台灣勞力密集產業開始外移,產業結構也逐漸轉型朝「技術密集型」發展,而氣立正是在這樣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,從小工廠做起,「一步一腳印,隨著這些年的經濟與自動化轉型,一起發展上來。」游平政回憶。

90年代,氣立因緣際會接下日本知名氣動廠的代工訂單,就此打開深化技術研發的征途。可以說氣立一路走來,因重視客戶需求而定下重重高標準,讓機械背景出身的游平政與團隊不斷從挫敗中鑽研,將危機當作轉機,用水牛般的踏實步伐,一步步將所有東西做到位、做到最好。

氣立財務長兼發言人張立偉表示:「董事長是研發工程師出身,在經營上會以開發領先台灣的新產品、新技術為重點。」這樣的研發精神,也成了氣立屹立業界的致勝秘訣,經年累月下來,氣立生產的氣動零組件已超過20萬種,產品全面性十分可觀。

氣立累積的研發能量獲台灣精品獎連續4年的肯定,報名8項產品皆金榜題名。

高研發能量 連續4年獲台灣精品獎肯定

在長期的技術積累下,氣立也面臨了獲取資本、決定公司規模的抉擇。當年,游平政看到同業亞德客上市後,營收跟規模都成長飛快。為了不被市場邊緣化,游平政為此做足了相關準備,終於讓氣立在2015年掛牌上市,成為企業發展的新里程碑。「當年董事長認為氣立如果沒上市的話,將『不進則退』。」張立偉補充:「上市的目的就是增加公司的知名度,吸引人才進來,也藉此到資本市場募資。」

上市後的氣立開始展現更強大的研發與生產能量。2017年5月,正式在新北市泰山成立研發中心,主要開發的領域除了工業4.0、物聯網通訊技術,對節能產品的研發上亦耗費極大心力,對此張立偉表示:「我們認為『節能』是未來下個世代自動化的需求,關於節省氣體消耗,壓力控制技術的開發,是氣立接下來要持續努力的目標。」

掛牌上市後,在智慧製造與節能系統積累的研發成果,更讓氣立連續4年獲得台灣精品獎肯定,且所有報名產品全數獲獎,顯示氣立的產品無論是在研發、設計、品質和行銷上皆深具100%的創新價值。例如運用獨家創新技術,可大幅降低空氣消耗量,提升氣壓產業技術的「節能型真空精密調壓閥」;掌握工業4.0及智慧製造的未來發展,提升節能效率且電子數位輸出(入)控制的「電控比例閥」及「電子流量計」等,都是領先同業的專利產品。氣立產品的高品質與價值,不僅為營運與布局打下基礎,也幫助客戶在智動化的生產趨勢下,提高效率與競爭力,創造出更高附加價值。

擴大中國大陸布局 掌握智慧製造需求

氣立以泰山研發中心生產高階關鍵零組件,並開發工業4.0、物聯網通訊與節能產品。

積極研發產品的氣立,將強烈企圖心與一貫穩紮穩打的步伐,結合成跨出國界的布局策略。其中,對於中國製造的猛然崛起,2001年在上海設立松江廠的游平政表示:「中國大陸這10年來成長很快,機會也很多的。」而近年在中國大陸喊出「中國製造二○二五」的產業升級十年計畫之際,早已抓準趨勢且在中國大陸布局多年的氣立,當然不會放過這波智慧製造良機。

目前氣立已結合台灣泰山廠的高研發能量,加上風險管理的優化,在美中貿易戰火中,選擇擴大投資中國大陸市場,正面迎向智慧製造需求帶來的龐大商機。

目前泰山廠負責高階關鍵零組件生產,以及工業4.0的智慧製造研發,占總產能的30%;上海松江廠則承擔氣立70%的產能,生產大批量產品。去年10月,氣立更購併了原本是供應商的浙江平湖邦燁公司,從模具、壓鑄、精加工到表面處理一條龍作業,同時也取得了壓鑄業必備的排污執照。垂直整合上下游之後,不僅增加市場能見度、分散風險,未來產能更值得期待。採兩岸分工的氣立,會將低成本產品移往中國大陸生產,研發中心則推出中高階氣動元件,提升產品平均單價,同時也提高產線的自動化。

但氣立在中國大陸的發展也非一帆風順,「那時因富士康出了問題,經銷商改朝換代,我們跟著受害,導致上市後的前2年營收是衰退的。」張立偉對當時的危機依然記憶猶新:「董事長就說不行,這樣銷售方面都會受制於人。」於是氣立從2015年開始,用3年時間拓展直營據點,並用「駐在點」的方式減少開支、提升試點效果。經過3年努力,因直營據點擴增,終於讓氣立扳回銷售的主動權,營收也顯著成長,「2017年成長了新台幣2億元營收,這2億元的貢獻來自直營據點。」張立偉分析。目前氣立在中國設有34個辦事處、17個駐在點,台灣則設有3個辦事處,直營經銷比例更已達到6比4,未來的穩定成長前景可期。

透過這些年在中國大陸的積極布局,目前當地銷售額已占氣立總營收的80%,但氣立在中國大陸的市占率僅有2%,面對中國大陸愈來愈龐大的自動化與工業4.0需求,氣立認為未來仍有極大發展機會。但分散風險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,因此氣立去年就將國貿人力增加了一倍,向其他海外市場拓展。

深化產學合作 精進技術、向外發展

台灣氣立 小檔案

目前氣立正全力投入1萬3,000坪的平湖廠興建工程,預計2019年第四季投產,成為中國大陸的新生產基地。未來,除了擴大在中國大陸的產能,拓展直營據點,氣立也持續觀察適合整併進產業鏈的對象,「我們要加速成長,就必須再去找公司來購併,提升氣立的競爭力。」張立偉表示。

研發能量的再提升,是游平政推動氣立加速成長的堅實基礎。氣立以總營收的6%投入研發中心,以擴大產學合作方式,培育優秀人才來突破技術門檻。游平政認為目前很多大學教授有好的資源,但沒有與產業界連結跟互動,大多都還是片段式、點綴式的狀態。因此,透過產學合作,長期並完整地對接雙方資源,其實對產業界很重要,「像氣立這2年來做了很多產學合作的嘗試,我們現在很多人才都是經由產學合作進來的。」

為什麼產學合作與技術開發對氣立那麼重要?游平政表示,因為氣立的核心價值就是精進技術。有趣的是,對於技術的發想與創新,與其說是工作,倒不如說也是游平政興趣的一部分,張立偉透露:「董事長喜歡去日本、美國等地看展,了解各國推出哪些產品,再研究看氣立能不能做到。」

未來,透過技術扎根,並以扎實(Compact)、高科技(Hi-tech)、彈性(Elastic)、領導(Leading)、感動(Impressive)、樂於合作(Cooperative)的「CHELIC」品牌精神向外發展,游平政將繼續驅策萬千自動化精銳,打造在智慧節能的製造趨勢下,無可取代的全方位、高科技氣動元件大廠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