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屆將帥班的跨界思考力

巴尼(BANI)世代焦慮來臨! 領袖的韌性生存哲學

度過渾沌無常的烏卡(VUCA)時代,未來競爭將更激烈,龐大的生存危機意識鞭策,未來學者Jamais Cascio見證全球的焦慮心理,所有的非線性、不可知的脆弱感更顯而易見,等於宣告世代跨接巴尼(BANI)新局。在瞬息萬變的AI世界,勇於跨領域、創新是生存必要條件,第九屆將帥班第五、第六模組課程邀請產業巨擘,帶領學員從改變想法開始,採取顛覆性的行動制勝。

◎撰文╱賴郁薇 圖片提供/李林謙

第九屆將帥班第五、第六模組課程

全球大環境經營典範移轉,亟需善用K(Knowledge)經濟的知識籌碼,才能有效觸發未來新商機,帶領企業邁向卓越。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將帥學院「第九屆將帥班」的第五和第六模組課程,特別邀請8位講師,從跨界整合、跨界人才、創新思維、創新管理構面切入,已暗示創新時代得靠「跨領域」韌性成長。

解讀系統思維 姻緣合和的領導觀

前行政院長、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毛治國

佛家有云,因緣和合可生成萬事。同樣「因緣和合」,帶入比利時物理學家普里高津提出的耗散結構概念中,管理巨擘毛治國擴大理解,管理觀也存在因緣和合關係。

當導入環境系統思維看待管理,可簡單用「兵隨將轉、因隨緣轉」表述,領導者是「緣」、兵是「因」,因緣真實存在大環境,因環境改變而改變,軍隊即戰力取決於將軍領導力,強將手下無弱兵。不斷改變的環境條件影響,「因」本身結構發生蛻變,只要緣給予機會,就能充分發揮最大價值。其次,環境不是唯一,「因隨緣轉、緣來轉運、因則緣轉」形成生生不息的因緣成果循環,與全世界大環境產生互動效益。「果」,往往是由「因」和「緣」決定,而「緣」的作為是唯一能夠改變「果」的條件,也使得企業領導人不再聽天由命,可靠重要決策執行發生「以緣成果」,於是成就英雄用武之地。

而當領導人想主導成就因果的同時,會產生兩種領導模式:「拉車式領導」、「開車式領導」。兩套領導系統的差異為何?毛治國精闢指出,全在領導者是否能洞察並引導系統的內在動能發揮,好的領導者懂得每個人心中都有可以被激勵的內在能量,只要找到鑰匙發動引擎,接下來領導人只需要控制方向盤即可。

這道理呼應毛治國的管理思維,即領導者最高境界的緣是「用意不用力」。理在事中,全看能否參透它。凡善用因緣成果緣,可創造「局」,使心中的因果關係發生,亦是領導人看待問題、解決問題的不同格局觀點。

換牌戰術 高階談判的兵法與謀略

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劉必榮

套用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.杜拉克至理名言,「在我回答問題前,先回答我,你想要什麼。」談判大師劉必榮的清晰思緒引導,在上談判桌前,必須先確定談判目的。

談判是一連串的連鎖效應,談判者內心所想的,無非是利用談判籌碼(Offer)誘導對方答應,進而達成需求目的(Demand),而在談判過程中,須不停反問自己,這回合的談判重點,在每個決策取捨中,步步逼近目的,即所謂的謀略布局。

談判謀略還有更高深的層次,是磨練談判藝術和談判智慧,拿捏談判的時間點、場合,從中領悟哪些話須表達,哪些話堅決不說,保有適度的留白,因為善於談判的人一定曉得一個道理:「贏者不全贏,輸者不全輸」。不斷交換籌碼,就需要多方議題切換,舉凡價格、規格、交貨、付款條件、數量、庫存成本皆是談判取捨籌碼。

由於談判議題會隨情勢改變而不斷轉換,且企業利益和談判者個人利益也不見得百分之百完全重疊,可以伺機趁隙切入。因此劉必榮悟出一個談判大智慧:有些局得從人解,有些從事解,現在解不開的破局,就擱著等時間解。

在談判過程中不斷切割解決方案組合,創造談判灰階,依據堅持(Must)、想要(Want)、捨(Give)不同層次設計戰術,構成談判空間。這時換牌、出牌戰術就包括開高、開低、開平策略,或欲擒故縱、或誘敵深入,利用出牌反覆試探對方能接受的不同方案,而每回合戰術回應,大致是總和一定限度的讓步(Yes)、拒絕(No)、提出另案對策(Yes)或不回應,就連每次讓步,皆講究節奏、頻率、速度調配談判氣氛。

劉必榮提點,3種組牌、4種回應,創造輸贏空間,至於談判局裡只可意會的節奏藝術,就決定談判桌上的「梭哈」籌碼。

大腦創造力 決定未來K經濟下的知識力

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(右)

身處現代高科技AI世紀,人類資訊量大爆發,腦科學研究名家洪蘭認為,愈是競爭,愈要懂得生存之道,而未來已跳脫單一領域框架,生存必要條件更在於:跨領域、批判思考、創新力,透過不斷修正迴路觸類旁通。

創新力往往得靠深厚的知識基礎支持,即所謂的K(Knowledge)知識實力,在別人視而不見的細微處,投射前所未有的靈光乍現,於是成就創造。

回歸腦科學領域專業,洪蘭更進一步解釋,大腦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只要神經元廣泛接觸海量資訊,來自海馬迴末端緊密的神經元相互碰撞產生火花,將各種可能的資訊連結無限延伸,內建形成架構框架,於是在腦迴路形成「創造」的原動力。

儘管世界運轉步調加速,所學的知識半衰期縮短,面對全然未知的未來,人類難免陷入焦慮恐慌的壓力,洪蘭抱持正向看待,此刻能做的,唯有建構強大的知識底蘊,藉由大量閱讀提升自我能力,廣泛知識觸動大腦神經元連結,才能夠隨心所欲地變化,觸動開發想像力。

愛因斯坦曾說,在線性連結的有限知識之上,跳躍式想像力創造無限,因此想像力遠比知識重要。要想在人類的有限生命累積知識力,洪蘭強調只能靠閱讀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視野能眺望得更遠。

典範移轉的省思

台灣大學領導學程兼任教授、前台灣IBM總經理 許朱勝

面對世界趨向史無前例地快速轉動,典範大師許朱勝預測,先前全球產業典範從PC電腦走入行動(Mobile),現在又轉移至IT科技,未來即將跨入虛擬整合世代,包括數位化、智慧化和虛擬化,將演變成企業的必要作為。

在這典範架構下,許朱勝認為,企業家得深刻認知,行之有年的「數位化」 (Digitization)和未來將主導的「數位轉型」(Digital transformation),屬於不同層次的格局,不再停留表面作業工具,將更強調數位整合商品、商業模式、業務營收來源、甚至拓展市場生態圈。簡單來說,數位轉型躍升思維層次改變。

縱觀這波推進的世代典範轉移浪潮,將更重視價值創造,在許朱勝的語言裡,思考點就是「需求面導向」,善用新興數位科技,介入(1)市場導向、(2)客戶導向、(3)價值導向、(4)應用導向和(5)決策導向,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,創造出更多的產業價值。

換言之,若以價值鏈為思考出發點,相較於實質數位技術工具,數位轉型反而看重「解決問題」的能力。

至於台灣產業鏈究竟面臨哪些典範考驗?未來挑戰機會又在哪裡?許朱勝暗示,當全球典範朝向「行動」之際,代工鏈也在移轉,昔日的標準化代工模式應開始摸索新解,尋求價值創新的第二條路。所以許朱勝建議,企業拋開過度執著既得利益,一定要保留創新研發預算,用以嘗試想像革命性的未來,運用新地圖、新思維找新大陸,或許未來就是由人工智慧(AI, Artificial intelligence)和人類智慧(HI, Human intelligence)結合構成。這不只單純是產品改變,更要從企業資產、價值鏈重新思考。

從VUCA走向BANI 突破焦慮的新思維

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呂鴻德

回溯2020年以來模糊、複雜、無常的烏卡(VUCA)時代,眺望現在和未來,更深層的脆弱焦慮投射在社會氛圍,全球進入巴尼(BANI)時代。

巴尼(BANI)一詞總合脆弱(Brittleness)、焦慮(Anxiety)、非線性(Non-Linear)、不可理解(Incomprehensibility),在複雜的經營環境裡,低成本學習瓦解領先者優勢,競爭生存壓力不斷賽跑,總覺得要做更多、做更好、做更快才能繼續生存。

眼前就處在烏卡和巴尼世代的交界,無形擴大內在焦慮感。該如何自處?呂鴻德給予四句箴言:觀念變化、觀念改變、行動改變、命運改變。而改變的關鍵點在於,找到「癥結點」(the crux)。

癥結點是攀岩玩家的術語,在三點不動、一點動的攀爬過程中,難免會遭遇有困難「巨石」(Problem)阻礙前行的路,呂鴻德引述策略大師魯梅特的比喻,每家企業也都會面臨阻礙巨石,終究需要幹勁、雄心和堅韌,一步步地找出癥結點,找出新方法來勇敢克服它。

而現在企業癥結點是典範劇烈轉移,人類從IT時代單向屬性邁入DT(Data tech- knowledge)時代,若抵擋不住轉速動盪,可能落入失速點。身處大顛覆時代,與其尋求安穩,更應跳脫同溫層、跳脫舒適圈、跳脫思維框架。呂鴻德相信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,逆境中找到光亮,找出關鍵價值主張,時刻校準前進目標,期許將帥領袖皆是兼具企業雄心、君子風範的君子型企業家。

戒掉近視病 探索市場新藍海

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任立中

當代全球追求跨界、跨領域,總想摸索新興藍海,然而眼前一片汪洋,究竟是還沒被開發的藍海、或被遺棄的死海?領航人常被通路、成本、生產、配送等現實遮蔽雙眼,任立中認為,唯有拋去「近視病」,才能真正望向遠方。

一旦將眼光放遠,窺見消費者需求風向改變,同質性產品競爭順風轉舵,還有一連串驅動消費者行為的背後因素,才總算看見市場的真實面貌。

自從1960年代追求大量標準化生產以來,製造業慣用恆等式物理邏輯「暴力演算」市場,卻忽略長遠看待消費現象背後的因果,乍看清楚,實則不理解消費者決策需求,任立中擔心,「近視病」盲目遮蔽,導致模糊決策非常危險。

每個消費群體背後一定可劃分條件和需求,於是現代行銷科學(Marketing science)導入研究方法,重新理解市場區隔、目標市場、產品定位、定價策略,就在醫治「行銷近視病」,更真實地了解消費者心理。

而在後疫情時代,消費行為變得更加複雜,不同時代名詞迅速替換,市場經營層次再次躍進,任立中認為,領航人須看得深遠,跨領域溝通、重新理解客戶價值(Define customer value)、預測(Predict accurately)、計算(Calculate speedily),提升精準決策,方能找到真正的新藍海。

論一個AI世代誕生 重新想像的未來

大小創意齋共同創辦人 姚仁祿

人類正面臨巨大改變,也就是所謂AI人工智能大爆發。未來將走向何處?美學人文大家姚仁祿從一個人本思維切入,深層地思考人類存在的可能性。

畢竟人類對於AI人工智能的興起毫無準備,當機器透過特定範疇反覆累積學習知識,會不會某天超越人類駕馭?人工智能是否又是人類最後的發明?猶未可知。

不過,姚仁祿唯一可以確定的是, AI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和IA擴增智慧(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)向來是一體兩面的關係,眼前AI持續優化,卻似乎遺忘了人類智能(Human intelegence),人類愈來愈傻。人類或許應換角度想,以人本為出發點結合機器,才是IA的本質。

姚仁祿很簡單地形容,AI就是一顆種子,終會將在人類的腦袋裡、心裡發芽,至於結成的果實,是會增進人類福祉、或摧毀人類文明存在?這無法斷然二分法概述,而這一切的前提是,人類必須得讓自己變成肥沃良土,滋潤AI朝著正向生長。

人類正在從人文時代走向科技,遙望未來,不可能樂觀得毫無道理,也不可能全然悲觀,姚仁祿可以肯定的是,未來人類潛能在於重新想像(re- imagine),掀起認知革命,一如上百年前的牛頓時代,人類承認自己的無知,從而取得前所未有的能力。

姚仁祿深深相信,如果人類夠膽大心細,一千年後的人們會讚嘆當代地球人所建構龐大無比的系統,以幾十億人的腦袋為核心,大量連結整理全人類的想像、記憶、思辨、行動。這世代的人們非常幸運,正在見證一個AI世代的誕生。

世代動盪衝擊 任性是生存之道

前德記洋行董事長兼總裁、中原大學產業學院院長 熊震寰(右)

回溯千禧年以來人類發生的大小事,世界運轉似乎愈來愈奇怪,全球唯一的共識是前所未有的悲觀預測:準備和風險長期抗戰吧!熊震寰提醒,未來不再有既定軌跡可循,更要小心陷入當代思考盲點:無法覺知、思慮干擾所致的決策失靈。

以全球重要領導人CEO的觀點來看,科技顛覆、通膨景氣蕭條、地緣政治風險都顯而易見,人類所處的世代劇烈動盪,且單一事件往往會產生連鎖效應,產生巨大的衝擊,熊震寰認為,不再適用一件事、一件事慢慢來的步調因應未來,企業家更亟需宏觀看待世界上發生的大事。

熊震寰直言,在變局之中,只能夠更加反求諸己的內在韌性實力,別做大結構性的翻轉。面對改變、面對風險,最保險的是,永遠讓自己保有各種可能性,也就是以避險概念出發,加強建構自身的長久韌性。

唯有跨領域、創新才能夠在變動下生存,將帥班邀請名師,帶領學員從改變中致勝。

儘管動盪還沒結束,下一個世代如何運作?熊震寰也沒有答案,但他可確定的是,未來機會在於成長,至於選擇成長或不成長,全在企業家的一念之間。

佇立在烏卡(VUCA)和巴尼(BANI)的世代交替,面對動盪滔天洪流,企業沒時間繼續焦慮害怕,必須盡快設法存活,而生存機會就在跨界、跨領域的寬廣思維裡。將帥班頂尖名師期許,學員心懷韌性,善用不同角度看待事情,開拓未來無限可能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