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屆將帥班 航向多贏的統御心法

風險與機遇並存 2023全球布局新思維

美中貿易戰持續上演,台灣地緣政治風險升溫,面對雙重挑戰夾擊,唯有正面迎戰,才能航向多贏格局,再創高峰!第九屆將帥班,邀請企業名家,找出混亂的大環境中,成就勝利的統御心法。

◎撰文/何楷平 圖片提供/李林謙

將帥班第一及第二模組

面對全球經貿局勢變化,聯準會掀起全球暴力式升息、美中貿易戰持續延燒、台灣地緣政治風險升溫,牽動全球製造供應鏈和產業前景,也為台灣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。面對「挑戰」與「機會」並存的局面,領導人該如何調整策略,應對經貿挑戰下的風險與機遇? 面對世界又急又快的變化,台灣企業須從根本思維進行體質的改造!第9屆將帥班第一、第二模組課程,邀請產、官、學名家,聚焦「全球布局韜略」及「全球經貿新局」兩大主題,分享從宏觀到微觀的統御心法,洞悉最新的產業脈動,驅動企業轉型革新,在複雜的全球局勢中,帶領企業將帥成就多贏格局 。

Governance新顯學 企業新經營變革

台灣管理教育之父/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 許士軍

全球進入ESG時代,企業經營已不再單純是在「資本主義」下運作,傳統的管理(Management)已不足以因應,取而代之的是Governance的興起。

「Gove r nance不等於Management;Governance雖被翻譯成『治理』,但我認為『治理』並不足以完全反映出Governance背後的意涵。」許士軍指出,管理談的是「能力」,而Governance談的是「權力」,「做領導者,需要的是『權力』,能力不是最重要的,有能力的人為你所用,你就是成就事業。好好做事是不會有權力的,要敢冒險、打天下,靠自己創造權力。」

「大家都在談ESG,為什麼不是ESM(Management)呢?因為時代不同了,以前很簡單就是資本主義,談的是私有權、私有化、市場機制,但現在社會進入多元價值觀、由不同利害關係人所組成的多元化組織,且各組織不同的目的或利益上的矛盾與衝突,這不是靠『管理』去解決,而是靠Governance。」

他解釋,Governance談的是權力,而管理談的則是能力,講的是經理人或執行者如何實現主人的意旨。

許士軍認為,「企業做生意,過去只顧到客戶、員工、投資人,但進入ESG時代,經濟、環保、弱勢、社區、公益等,所有決策都要考慮企業內部、甚至外部的利害關係人。」他解釋,生態永續、社會公益,屬公共財,而「管理」針對的是私有財,談的是市場訂價、買賣交易,「管理要退位,用Governance來取代。」

成立「家族控股公司」 邁向永續經營

政治大學名譽及講座教授 司徒達賢(左)

家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。近年來,台灣企業開始面臨接班困境,隨著企業規模擴大、公司治理日趨複雜,當第一代創業家逐漸年邁,企業傳承問題也變得更加迫切。

司徒達賢認為,家族企業是「家族」和「企業」兩個平台的交疊,在家族企業運作的每個階段,如何預防「家族」和「企業」間產生矛盾,是家族企業邁向永續經營的關鍵。

尤其家族企業最擔心的,莫過於手足爭奪領導權,因此他認為,相較於「長子繼承」或創辦人「擇優繼承」,「家族控股公司」更有利於家族企業的治理與傳承。

「家族控股公司」是指,讓家族成員擁有全部股份,由成員選舉產生董事會或領導高層,藉由集中股權結構,確保家族企業治理權的歸屬,同時也依公司法運作,未參與經營的持股家族成員,則可發揮監督功能,並合理分享經營成果,如此就能由家族中優秀且有能力的成員負責領導,確保家族企業的永續經營。

這樣的家族企業治理方式,不僅涉及所有權和經營權,更涉及理念、價值觀和社會關係的傳承。司徒達賢認為,在這過程中「親子溝通」相當關鍵,必須及早開始,且以「聆聽」和「引導」為主要溝通方式,尤其長輩更應展現開放心態,針對企業內部的問題,主動讓家族成員參與討論和決策,藉此進入相互銜接的管理行動過程。他強調,家族企業的接班與傳承絕不是一步到位,須「及早開始規劃、設計、採取行動,才是家族企業永續經營的先決條件」。

「數智轉型」 顛覆產業 拓展新經營模式

長庚大學校長 湯明哲

因應數位智慧的時代,湯明哲認為,建構以技術能力和組織能力為基礎的「數智轉型」,企業才能成功轉型與創新,建立數位智慧時代下的創新經營模式。「數智轉型」有四個發展進程:數位體驗、智能解決、運營效益、經營模式改變。

湯明哲舉例,百年農機公司John Deere開發具有自動導航和感應技術的智能設備(數位體驗),並根據感應器數據和AI分析,達到精準的播種、施肥、收成(智能決策),同時預測農作物生長狀態、土壤健康和氣象變化等,不僅大幅提高農作物產量(運營效益),也減少非預期的停機和維修成本,從一家傳統農業設備製造商,轉變為提供精準農業解決方案的服務提供商(經營模式改變)。

全球發動機製造大廠勞斯萊斯(Rolls-Royce)也堪稱「數智轉型」的成功典範。勞斯萊斯藉由內建感應器,即時傳送數據至雲端(數位體驗),24小時監控引擎狀況,避免引擎突然無預警故障,透過飛行航線、油量和維修時程的優化(智能決策),進而減少耗油成本、降低飛行和維修成本的運營效益,此外,還將引擎出租給航空公司,並由勞斯萊斯提供引擎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管理維護服務,從「賣引擎」轉型為「賣飛行時數」,大舉顛覆了產業規則,開拓出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。

湯明哲認為,數智轉型最重要的基礎就是data,數位化(連網)是產生data最基礎的要件;有了data後,就能藉由AI的預測功能來做決策,當決策不再是老闆一個人,而是有依據的數據決策之後,就更有機會提升運營效益,進而達到經營模式的改變。

逆全球化趨勢 展現台灣企業韌性

研華科技執行董事 何春盛

台灣外貿依存度超過100%,然而,對比全球GDP總額100兆美元,台灣占比連1%都不到(僅8,000億美元);而在少子化及內需市場飽和的狀態下,如何拓展國際市場,將是台灣企業未來最重要的關鍵課題。

「善用地緣經濟優勢,從製造思維轉向市場思維,台灣也能布局全球產業價值鏈!」何春盛提到,自2016年開始,台灣對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投資金額,開始超越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金額,顯示台商在海外布局正出現轉變,台灣企業從以往的西進策略,開始分散到其他國家,也從過去的製造代工思維,轉向市場服務思維。

台灣企業過去一直是製造國思維,哪裡製造成本便宜就往哪裡去;但何春盛認為,這樣的觀念須修正,改以市場服務思維為目標,哪裡有市場就到哪裡布局,並強化服務為導向的企業韌性,才能應對未來各種無法預測的風險和挑戰。

儘管台灣在地緣政治有較高的風險,所幸台灣擁有豐富的產業經驗和地緣經濟優勢。何春盛觀察,隨著中國大陸生產成本增加、以及新冠肺炎封城導致各國對中國大陸的不信任,近年開始出現「逆全球化」趨勢─各國開始撤離中國,「過去台灣因為具備了海外生產和資源整合的能力,加上疫情期間很多工廠關閉,但台灣的工廠例如台積電,一天都沒有停工,讓世界各國都看見台灣企業的韌性。」

「企業應是產業價值鏈的經營者,而不只是產業的經營者。」何春盛強調,台灣的經濟發展仍需繼續轉型,尤其製造業更應將焦點放在服務與知識經濟,同時保持韌性、彈性與創新精神,創造一個無畏的組織環境,讓員工敢於發言,願意冒誤會的風險,這樣才能產生創新的想法,強化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!

升息牽動庫存壓力 「台灣要更開放!」

國票金控董事長 魏啟林

面對全球通貨膨脹加劇的風險, 各國央行紛紛轉「鷹」,美國聯準會2022年3月開始急遽升息,歐盟、英國、日本央行紛紛跟進,全球掀起一波「暴力式升息潮」;直到今年2月升息幅度降緩,市場預估,下半年暫停升息的可能性增加。

魏啓林認為,全球正面臨「去庫存化」的經濟衰退,聯準會的升息力道,牽動製造業的庫存壓力,「如果通膨沒有減緩,消費市場疲軟,庫存壓力的問題就會持續存在。」全球製造業正朝向努力減少庫存的「去庫存化」發展,以應對經濟成長放緩的衝擊。

在全球央行貨幣緊縮的政策下,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,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2.1%,略低於全球2.8%。對此,魏啓林直言,「2023年的風險在於央行,如果聯準會持續大幅升息,有可能促使經濟陷入衰退。」他認為,在台灣外銷衰退的環境下,2023年經濟成長率若想要保2,就得拉高民間消費的動能。

此外,台灣稅收仰賴少數人,也是財政穩健的警訊。「不到1%的營利事業,要負擔所有營收稅的75%,萬一這少數事業倒了,政府就收不到營收稅的稅收。」台灣是小國經濟體,市場小、資源少、生產有限、不具規模經濟,先天上不易吸引投資,資金更極易外逃,企業盈餘股息實質稅負也偏高。

「要比大國更開放!」魏啓林認為,台灣可透過鼓勵投資,加速發展國際化,並採取開放自由政策,吸引外資來投資,才能應對外貿衰退、民間消費力疲軟的風險。

「睦美、和中、保台」 台灣最佳策略

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楊永明

美中科技戰交鋒愈演愈烈,牽動全球經貿局勢及投資環境,加上台海兩岸敏感的地緣政治關係,更讓台灣在這場美中科技戰中,增添更多未知的變數和風險。

《經濟學人》直指,台灣已成為「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」。「美國對中國大陸發出新冷戰宣言,要在未來10年透過『投資、結盟、競爭』三大策略來戰勝中國大陸。」楊永明觀察,中國大陸經濟總量正在加速追趕美國,2020年對外貿易總額高達5.3億美元,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,「儘管美國在軍事和貨幣上還是占有主導地位,但中國大陸在短短幾年就超越日本,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甚至可能撼動美國長期的經濟霸權地位。」

「以前我們提到強國的POWER,指『軍事』和『經濟』,但現在,『科技』才是重中之重,科技帶來新經濟、帶來新的軍事技術。」

楊永明認為,在美中科技戰的全球局勢下,亞洲區域經濟會呈現兩端拉鋸,一邊是中國大陸主導的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」,另一邊是美國主導的「印太經濟架構協定」,亞洲企業很有可能陷入兩難,一方面希望雙邊布局,但又擔心「魚與熊掌不能兼得」。

「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中心,包含美國在內,沒有國家願意和它脫鉤,因為這樣才有辦法維持經濟。」楊永明強調,台灣不能成為棋子,應在兼顧民主與安全的前提下,採取「睦美、和中、保台」的立場,才是上上策。

美中匯流 台灣如何爭取「三贏」?

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 周行一

美中關係是影響全球地緣政治及企業經營環境的關鍵因素。周行一認為,美中匯流的結局將是「雙贏」,台灣如何在這過程中爭取成為「三贏」的一方,將是未來8到10年至關重要的課題。「美中戰爭的結果將是『中國大陸持續高成長,美國維持強大』的雙贏戰爭。」他分析,美中差距將會縮小,形成一種互補狀態,且中國大陸雖維持政治威權,但會更強調市場經濟,企業邁向全球化;而美國將更社會主義化,且利用國家機器維持國家安全的程度,將日益增加。

地緣政治風險已成為台灣企業不可避免的長期風險,管理風險須要有長期策略規劃,包括供應鏈或海外資源的調整、企業自身與營運地政府的溝通、研發生產銷售價值鏈的彈性,並充分利用在地人才,對地緣政治風險可能發生的問題如供應鏈中斷、金流切斷等,建立演練反應流程。

「雖然避險成本很高,但不避險,就是投機。」周行一認為,美中可以雙贏,台灣也可以,「小」國須比「大」國更努力,建立長期的策略規劃,並保持地緣風險意識,才有機會迎來雙贏、甚至「三贏」的未來。

TOP